大家好,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总草药的作用与功效的问题,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总草药的作用与功效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中药一见起的作用功效是什么?
中药一见起的作用功效是什么
没有中药一见起,题目应该指的是一见喜。一见喜是穿心莲的别称,具有清热解毒(清除体内热毒邪气)等作用,主治外感风热,温病初起,肺热咳喘等。
一见喜,苦,寒,归心、肺、大肠、膀胱经。具有清热解毒,凉血,消肿,燥湿的功效。
临床在辩证论治可以用于治疗外感风热证,可以配合金银花,连翘,薄荷等药物;又因为其有凉血消肿(治疗血热,消除肿痛)的作用,临床辩证论治可以用于治疗肺热咳嗽,咽喉肿痛或痈肿疮毒,蛇虫咬伤等。
由于一见喜苦寒,善清肺火,多配伍黄芩、桑白皮、地骨皮等药物治疗肺热咳嗽气喘;配伍玄参、牛蒡子、板蓝根等药物治疗咽喉肿痛。
如需用药,需经专业中医师辨证论治后使用,勿自行服用,以免延误病情,造成不良后果。
本内容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中医内科 副主任医师 夏昆鹏审核
点这里,查看医生回答详情
古人是怎样知道草药的功效的?
古人尝药各有目的,后人较难猜想,
我的经验不知是否与古人相同。如痔疮,我把承传的几种中草药一种一种的煎汤喝,不断加减分量,以自身的承受力,检验出每种草药的寒热性,再把各种草药按一定量煎汤喝,每天二次,连续三天,停药三天或五天再决定药量,再参考传承的分量,虽对自己身体有一定害处,并无大碍,却得到了丰富经验,了解了千人千方的做法正确,缩小了用药量,也提高了用药的时间,质量,缩短了康复时间。
有一句话我觉得说的挺好:实践实施检验真知的唯一标准!
草药的功效自然是通过实践得出来的,怎么实践呢?
自然是历经无数的岁月,历经无数的人次来亲自吃出来的,一次次的尝试,对植物药性的比对掌握,慢慢积累而来的。
古时候没有药物成分分析,没有小鼠实验,有的是人,用人来尝试,然后用时间来累计实验次数以达到对药效的掌握!
所以,在对药物分析的基础上,诞生了中医,现在有很多人黑中医,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医也有好的地方,中医就是我们自己的文化的一部分。
虽然在古时候的这种尝试在现在看来是不够严谨科学的,但是,古人用几百年几千年的无数次药物试验来弥补了这种不严谨性。
一句话来说,就像神龙尝百草一样,药草的功效我认为是吃出来的。这个吃的过程自然是带着血泪的。
以上就是我的回答。
希望大家好好生活,好好爱人~
谢谢邀请!欢迎关注头条号“正说中医药”,作为知名中医院校临床医学院的医生和老师,正哥将为您提供关于中医临床,养生,科普和教育的专业解读。
如果您熟悉中医本草著作的大致脉络,应该对这个问题可能就会有一些答案。
在我们中学时代,都学习过这两个典故,一个是“神农尝百草,一日而遇七十毒”,一个是李时珍为了著作《本草纲目》全国到处采药的故事。说明为了识别药物,我们的先民经历了艰苦的尝试和长期经验的积累。
当然这些经验的积累只是停留在某药治疗某病的基础上。药性理论的提出和完善,可以说是中药学历史上一个巨大飞跃。任何一个学科,只有从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理论指导才能算是称为一个学科。这个过程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。
在黄帝内经时代,药物还比较少,整部黄帝内经只记载了十三个中药方,而且配伍极其简单,多数内容是关于针灸的。在神农本草经时代,药物记载开始多起来,但对于药物的记载主要是产地以及主治某种病,到了金元明清时代的本草著作开始侧重于性味归经,并归纳了主治功效。试以大家都熟悉的中药人参来举例。
成书于汉代的《神农本草经》中记载人参补五脏,安精神,定魂魄,止惊悸,除邪气,明目开心益智。久服轻身延年。
到了金元时期的张元素,对人参的论述变成了治肺胃阳气不足,肺气虚促,短气少气,补中缓中,泻心、肺、脾、胃中火邪,止渴生津液。
到了现代的中药学教材,对于人参的论述变成了【性味与归经】甘,平。入脾、肺经。 【功效】大补元气,补肺益脾,生津,安神。
从这些可以大致能看出中药学发现的一个脉络,也能回答您上面提出的问题了。
到此,以上就是对于总草药的作用与功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总草药的作用与功效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